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少数民族对华夏农业文明的特殊贡献——以农作(10)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航海能力提高后,一些重要沿海港口成为贸易交流的中心区。福建泉州自古即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因此这里也自然成为农作物品种输入输出的重镇

航海能力提高后,一些重要沿海港口成为贸易交流的中心区。福建泉州自古即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因此这里也自然成为农作物品种输入输出的重镇。在农作物的引入过程中,存在一个现象:有些农作物在一地引入了很久,但是只限于当地种植,并未迅速大幅度推广。因此可见在另外一地再次引入的记载。比如甘薯的最早(1563年))引入和种植似乎并未从云南迅速向周边及内地传播。至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长乐侨商陈振龙从吕宋岛经泉州再次带回甘薯。并将甘薯献给当时福建总督金学曾。闽南最先种植甘薯的是晋江县安海镇的灵水村。*黄水看:《略论历代从泉州进出口的农作物》,《福建农业科技》1980年第3期。

四、少数民族地区向域外输出作物方面的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引入其他民族优秀文明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重要的外传者。在农作物外传方面也是如此。在这一部分仅举两个重要的例子予以说明。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首的水稻,被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先人成功培育并栽培后,又随他们的迁移输出到域外。张佩琪曾提出推测:水稻“很可能是从云南西部、西南部到西藏东南部的广大高山峡谷地区传入印度与缅甸的。传播者为远古时代云南景颇族、独龙族、西藏门巴族、珞巴族等藏缅语族的原始先民。……结合云南与印度已出土的原始栽培稻遗存的时序分析,中国原始稻作农业西川的时间大约在距今4500—5000年前之间。这与古气象史上的洪水泛滥时期,人类从长江、黄河流域平原与丘陵地区向高院地带迁徙的史实与传说相吻合。”*张佩琪:《论中国的驯稻》,《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中国是粟(小米)的第一起源中心:“中国粟起源于黄河中游的高海拔地区,中国粟作文化的编年史在华北地区是连续的、没有空缺的,中国先民驯化狗尾草的起始年代当定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下川文化时期。保守地讲,中国栽培粟的启示时代起码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河北徐水高林村乡南庄头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卫斯:《试论中国粟的起源、驯化与传播》,《古今农业》1994年第2期。中国古代的百越族将在将水稻传播出去的同时,也将粟等农作物传播到了东南亚诸岛国。*游修龄:《黍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中国农史》1993年第3期。传播粟的另一路线,是由中国经阿拉伯、小亚细亚、奥地利而西传到欧洲。无论哪条路线,少数民族或是唯一的传播者,或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接力者。作物的引入造福中华民族;作物的输出惠及世界各地其他民族。

五、余论

特殊的生存环境孕育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进而决定他们做出独特的诸多发明。独特性既是少数民族生存的法宝,也是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主要价值所在。不应该潜意识地把少数民族地区理解为不发展或欠发展或发展慢,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如同珍惜生命一样,注意保持和发展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否则人类不但在生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也将越来越丧失基因的多样性。诚如是,人类文明的退化在所难免。

民以食为天,我国少数民族在作物培育与品种传播方面,对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都堪称贡献卓越。这一点基于目前既有的研究已是无可置疑的定论。如果在方法与视角上寻求突破,并能进一步推进这一领域的学术探讨与研究,那将是锦上添花。如果取得重要突破那将是意义非凡的成果。

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仅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科学技术贡献有更加明晰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很大程度上也能纠正沾染“大国沙文主义”色彩的一个常识性错误认识,即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均由世界上或一个地区占核心主导地位的民族所奉献。人类历史上农作物的培育与传播是揭示这一主题的最好视角之一。在这一领域,中华民族有贡献,但是总体而言,输入大于输出。善于发明与善于学习不是一回事,但对民族的生存与繁荣而言,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一个民族善于发明是其强大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善于学习并将学到的东西发展到极致,同样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不能是独立于外的孤立系统,也不能是保守的封闭系统。中华民族要昌盛,除了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大力创新与发明,还要善于倡导智慧的“拿来主义”。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qikandaodu/2020/1227/634.html



上一篇:古法生活
下一篇:信昌粮贸誉满城乡——记沈阳信昌粮贸有限公司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