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种子故事丨院士关注的“珍珠玉米”:山区农民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月初,73岁的山西翼城老农民刘怀智会取下挂在墙上祖传的“老种子”,随着晋西南地区大地返青,这一季的玉米已经排上了播种日程。 事情过去两年多,李学峰仍对那个秋天的傍晚,

4月初,73岁的山西翼城老农民刘怀智会取下挂在墙上祖传的“老种子”,随着晋西南地区大地返青,这一季的玉米已经排上了播种日程。

事情过去两年多,李学峰仍对那个秋天的傍晚,与“老种子”的第一次见面记忆深刻。山里天色擦黑了,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人员李学峰,跟着村干部来到了位于公路边的一位农户家,这是当天他们最后一次入户调查。屋里开着灯,不知是不是因为灯光原因,“墙上挂的玉米看起来在闪光,娇滴滴的。”那是李学峰第一次见到“珍珠玉米”。

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发布了新的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来自山西翼城的“珍珠玉米”位列其中,此前却完全无人知晓。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特别提到了它,作为“爆破玉米”的一种,它的爆米花率达到99%以上。钱前院士觉得它很珍贵,品相优于当前所有主流品种。可对这个种质资源当时的唯一持有者刘怀智来说,珍珠玉米是如此平凡,在祖祖辈辈的劳作中一季又一季地成熟,那藏在山里的0.9亩玉米地,已悄悄经历了100多个春夏交替。

2021年初,普查工作人员拍摄的种质资源持有者刘怀智与珍珠玉米。受访者供图

缘起

发现闪光的玉米

李学峰说,能见到珍珠玉米,纯熟偶然。那是2019年10月初,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到了征集资源的关键时刻。李学峰担任负责人的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着包括翼城在内整个临汾南部五个县的种质资源收集工作。进村入户走访,是资源征集的主要渠道,下乡入户那天,他恰好随行。

入村后,村干部带领普查人员走访的多为村里的古院落,看起来破败的房子里,仍有不少农户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自己的种子。农户会将种子放在一个陶瓷或陶土缸里,工作人员到访后,农户就把缸端出来,翻盖取出种子,如同展示家传的宝贝。

李学峰记得,当时有农户边收起家里的罐子,边向自己说起村东北角的“老刘家”,“你们去过没有?他家就在路边上。”位于村东北角的刘怀智家,最初并不在入户走访的范围内,因为这句话,“老刘家”成为当天李学峰一行在当地的最后目的地。

与之前走访的古院落不同,“老刘家”院子里有三四间瓦房,约莫建成不过二三十年。牛来忠是村庄的党支部书记,他记得那天走到刘怀智家时,天几乎已经黑了,刘怀智还在屋里开了灯。

本身就不大的瓦房里,支起个帐篷,屋子中间的火炉上放着一口铝锅。那是李学峰第一次走进刘怀智家,“你能明显感觉到,这个农户对生活没有那么讲究,”他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但如果你注意到他那些种子和粮食的摆放位置和方式,就能感受到,这人对粮食和种子又是非常爱护的。”

屋里靠墙的地方,整齐放着一溜大缸,里面存着包括小麦在内的五谷杂粮。顺着缸往上瞧,墙上如村里的寻常百姓一样,楔了些钉子,挂着的全是不同的谷穗和玉米。这种挂藏方式,是冷凉地区保存种子的传统习惯。其中,十几穗带着苞叶的玉米被绑在一起,开了灯的房间,光线还是有些暗,此时却恰到好处,让人一下注意到了那些玉米,“特别有美感,远远看上去,好像在闪光,娇滴滴地被摆在那里。”

确认

唯一的种植者

李学峰指着墙上那饱满的玉米穗问刘怀智,“记得当时他也没说名字,只说是用来炒玉米豆的。”说话间,刘怀智拿布把锅一擦,放上一把玉米籽粒,开火后抓着锅把就在那里摇开了。

摇着摇着,李学峰听出一些不寻常的动静儿。“噼里啪啦的,能感觉到这个玉米的爆破率很高。”后来李学峰往锅里看时,真就没见到一粒不开花的玉米粒。手里的玉米花,颜色很白,形状对称,尽管放入锅里时,玉米籽粒大小并不相同,但全部爆裂后,玉米花的大小是相对均匀的。

珍珠玉米籽粒色泽金黄,为爆裂玉米,爆花率为99%以上。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爆裂玉米一直是玉米的亚种之一,同样起源于美洲。早在1880年,美国率先开始了爆裂玉米的研究和商业化。到现在,已经形成完整的爆裂玉米产业。而我国爆裂玉米的研究和产业化则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爆裂玉米品种“黄玫瑰”是从国外引入的杂交种后代中采用轮回选择方法育成的,也是我国第一个爆裂玉米品种。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2/0405/1869.html



上一篇:清镇市举办水稻玉米大豆拌种技术培训会
下一篇:每亩预计增收约1000元 彭州首次尝试大豆玉米复种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