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瞭望 | 提高作物抗高温性能——专访中国科学院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 做作物抗高温研究,工作量大、难度大、周期长,需要有脑力、毅力、耐力,贵在坚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我的学生厉新民博士、阚义博士、张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

  做作物抗高温研究,工作量大、难度大、周期长,需要有脑力、毅力、耐力,贵在坚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我的学生厉新民博士、阚义博士、张海博士等年轻人,在研究水稻抗高温工作中表现都非常突出,他们奋战了7年的时间,终于在水稻抗高温基因TT1、TT2、TT3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据研究,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导致小麦减产6.0%,水稻减产3.2%,玉米减产7.4%,大豆减产3.1%。据预测,至2040年,高温有可能使全球粮食减产30%~40%

  目前,我们团队拥有15项基因授权发明专利,为我国抢占农业知识产权高地、改良作物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珍贵的基因资源。我们许多成果都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杂志,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瞭望》:请具体介绍一下你们团队这些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民以食为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如何用科学手段保障粮食安全?

  林鸿宣: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积累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快,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发生。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所在的上海为例,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统计,截至今年8月5日,上海35℃以上的高温天数累计已达32天,为近3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40℃及以上的高温酷暑日已有4天。

  我们还通过多代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把这些来自非洲稻的抗高温基因位点导入到亚洲稻推广品种中,培育成高温抗性增强的新品系。在高温胁迫下的产量,比对照组的产量增加50%以上,可以维持在高温天气下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因此,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

  综合应用现代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先进方法和技术,从丰富的稻种资源包括野生稻、亚洲稻地方品种、非洲稻等种质资源中,挖掘鉴定出控制水稻抗高温、耐盐、抗旱性状及高产性状的基因位点,阐明它们的功能与调控机制,为培育抗逆性强、稳产高产的作物品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

  今后,我们将继续从各种稻种种质资源宝藏中挖掘出更多有利基因位点,深入揭示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调控机制和调控网络,不断吸收新技术新方法,加快研究进度,抢占农业知识产权高地,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新知识,为我国种业振兴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贡献。

  林鸿宣:我们团队以解决水稻高温抗性的问题作为长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要想挖掘水稻抗高温基因,首先需要从研究材料入手。

  林鸿宣:作物许多性状,包括抗高温、耐盐、抗旱等抗逆性状和产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遗传调控机制复杂,研究难度大,具有挑战性。

TT3.1—TT3.2遗传模块调控抗热与产量平衡的分子机理?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目前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院士,长期面向农业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需要,选择重大科学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率先在水稻抗逆复杂性状(抗高温、抗旱、耐盐)、产量复杂性状的基因挖掘及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水平的突破性成果。

  《瞭望》:全球气候变暖,重要的农作物会受到什么影响?

  我们首次成功分离克隆了多个控制水稻复杂性状的“重量级”基因,如抗高温基因(TT1、TT2、TT3)、耐盐基因(SKC1、HAL3)、抗旱基因(DST、DCA1)、粒型基因(GW2、GL3.1、GSN1、GW6、GSA1、GS3.1)、穗型基因(GNP1、ER1)、株型基因(PROG1)、生殖隔离基因(Hwi1、Hwi2)等,并深入阐明了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不仅有理论创新,还有应用前景。

  分离克隆多个控制水稻复杂性状的基因

  如果说我们的研究有独到之处,那首先在于选择了非洲稻作为研究材料。选对了研究材料,这是研究成功的关键第一步;研究开始的时候,做好实验设计、下功夫和时间把遗传群体材料创制好,这是研究的基础。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2/0815/1927.html



上一篇:办实事| 地里玉米长势不好盼支招 河南长垣:安
下一篇:生物固氮,玉米“肠道菌”送惊喜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