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京郊春耕在即 农家卖玉米脱粒备肥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京报讯(记者 赵利新 王巍)3月6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延庆区永宁镇、延庆区沈家营镇发现,有村民将储存了一冬的玉米穗脱粒,并在家现卖,村民们告诉记者,今年玉米产量、

新京报讯(记者 赵利新 王巍)3月6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延庆区永宁镇、延庆区沈家营镇发现,有村民将储存了一冬的玉米穗脱粒,并在家现卖,村民们告诉记者,今年玉米产量、价格比去年微增;也有村民用卖玉米的钱,购进牛粪、化肥、种子,准备四月份的春耕。

京郊村民家忙着脱粒玉米。新京报记者 王巍 拍摄 制作

60岁“大姐”刘春平的院子,在延庆区永宁镇营城村山边上。6日下午,记者来到刘春平家门前的时候,西边山上的太阳,正将阳光铺在展开的玉米粒上,十来个头戴遮阳帽、脸上捂着面罩的农民,用锨将地上堆着的玉米粒,一锨一锨装进袋子里。隔着一条路,都能听见锨、簸箕剐蹭水泥地面的声音。

“今年收购价在每斤一块三毛钱左右,比去年这时候多了一点。”刘春平见有外人来问,揭开面罩,黑里透红的脸庞上,露出两排洁白整齐的牙齿。她告诉记者,帮忙装玉米的,不是自己家人,是收购玉米的人。“现在流行这样,什么时候卖,什么时候脱粒。”一位埋头给袋子扎口的中年妇女接过话来,“这样能对种玉米的方便,要不然,这几千斤玉米,光靠种地的几个老人,怎么装得完啊。”

刘春平家正忙着把玉米粒装进袋里。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一台小型脱粒机,比缝纫机机身略大一些,约有一根玉米穗长的滚筒上,还冒着热气,滚筒外沿摸起来滚烫。“我们是用自家的机器脱粒的,将玉米穗放进滚筒里,籽粒就会滑出机外。你看,从这个小管道进去,再从这个小口出来。”刘春平用手比划着手动式脱粒机的运作过程,自家的五亩玉米,收了六七千斤,都是这样一根一根脱粒出来的。

在刘春平房门前的40里地之外,70岁的梁铁锁,一个人在一块平坦宽阔的农田里撒粪。梁铁锁是延庆区沈家营镇八里店村的村民,他家有四亩地,这40年来一直种着玉米,“以前在生产队那会儿,一亩地就产几百斤玉米,当时有一个说法,‘三步一棵苗',就是说,走三步,才能见到一棵苗。现在,每25公分,就能长出一棵苗,而且亩产量能有一千六七百斤;雨水大的年头,能一亩地产两千斤。”

地里正在备耕,准备下个月播种。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梁铁锁的三轮电动车上装了满满一车牛粪,他说这一车粪,要花10块钱,这四亩地,用了三十车粪;自家的玉米前段时间脱完粒了,已经买好了种子、肥料,准备下个月播种。梁铁锁的手心,因为握锄头太久已经沁出汗珠,“粮食产得多,一是政策,二是科学。你说,是不?”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郭利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2/0308/1859.html



上一篇:瞭望 | 作为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
下一篇:四川洪雅: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开种 多种模式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