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玉米育种专家走红毯被群嘲:农业真的这么不值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得不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在智商的下限方面越来越没有底了! 近日,农业大省河南一则农业专家到庄稼地里视察走红毯被意见领袖们给挖了出来,题目起的很
不得不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在智商的下限方面越来越没有底了!
近日,农业大省河南一则农业专家到庄稼地里视察走红毯被意见领袖们给挖了出来,题目起的很吸引眼球:一个敢铺一个敢踩,大红地毯铺进庄稼地。
在这种舆论的引导下,下方评论区也是“人才”尽出:
这就是农业的现状:很多人对农业除了一个袁隆平一无所知,很多人的印象里,农业就是泥腿子才该干的事!
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
说是一个工厂筛选残次品,请了外国专家,又是研究又是设计,花了一大笔钱才给解决,结果,工厂里的一个小工,在产品线旁边放了个电扇,能直接就把残次品吹下生产线(具体故事记不清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一时之间,“能人”效应开始充斥我们的各行各业,但现在呢?
当科技的发展已经从一线试验转向研究室的时候,当生物育种已经从最原始的育种转向细胞/基因层次的时候,所谓的“能人”能带我们走多远?
就比如一个种田的好手,他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出高产,但能让成千上万亩粮食高产的一定是科学家。
我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有一个袁隆平,更切莫把上世纪的研究起点当成现代科技的标准!
那么,那个走地毯的专家你知道是谁吗?你知道他给了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带来了哪些贡献吗?或者你认为为农业做出贡献的人不能走一走这片刻的红毯?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出生于辽宁海城,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次在中国实现玉米双交种配套,育成玉米优良自交系综3、综31和杂交种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这就是被意见领袖们/被键盘侠们群嘲的对象。
针对你们只知道袁隆平,再给你们普及一个农业信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玉米的亩产是四五百斤,现在我国的玉米亩产平均有1000斤,高产的达到1400-1500斤——注意,这些不是试验田的数据,是实实在在让农民种出来的产量。
相比于稻谷,玉米这几年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粮食品种,约占全国每年粮食产量的四成,是稻谷产量的1.3倍,除了你爱吃的街头煮玉米小吃,90%以上的玉米给你贡献了充足的肉/蛋/奶!
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人在普通工作中做出的不平凡成绩!
就冲他们的付出,不管是哪里,都值得走上地毯:走地毯的不仅仅是明星,更应该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
而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鼓励农业生产的背景下,如果还认为农业人就该是泥腿子,只能证明,科技的力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高高在上,没有带给大部分的普及认知。
除了追星,除了群嘲,你们这些所谓的意见领袖的贡献在哪里?
请相信每日粮油,在你们所谓的意见引领下,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只有落后,用不了五年,你们的观点就会被科技的发展彻底颠覆。
中国农业的贫穷属于过去,未来的农业必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农民也不再是泥腿子的代名词,在新科技的武装下,必将让“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0/1013/480.html



上一篇:考察玉米地的专家,究竟该不该走红地毯?
下一篇:30多位大咖献策玉米产业链发展!这场大会有你关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