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水稻纹枯病菌危害玉米大豆花生的情况及防治建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水稻纹枯病菌危害玉米、大豆、花生的情况及防治建议s:张晓葵刘玲(湖南农科院植保所)Rhizoctonia sol,hi引起大豆、花生苗立枯病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北美和我国已有研究。He_uJItleHko,
水稻纹枯病菌危害玉米、大豆、花生的情况及防治建议s:张晓葵刘玲(湖南农科院植保所)Rhizoctonia sol,hi引起大豆、花生苗立枯病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北美和我国已有研究。He_uJItleHko,西.K.1956年报道R.solani只在玉米根部危害。美国Galindo, j.J.等1982年报道纽约公顷的食荚菜豆于].977、1978年被R.soalani危害,已流行成灾。近年来,随着水旱轮作制的推广,我省湘潭、益阳地区及湘西自治州的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受水稻纹枯病菌(Rhizoc— tonia solani kuhn)的危害日趋严重,甚至成株、成片枯死,直接影响这些作物的产量。现将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初报如下。一、危害情况1982年在茶陵县湖口,于纹枯病流行期对X米、大豆、花生进行病情调查的结果(麦1),以玉米受害为最重。R。solani主要茛1玉米、大豆、花生纹枯病发生情况调奄地点{掰黼品种I赣帮l剩雹尹厂江农科站f6/21 l杂交玉米一1305}o.5。132{67.4瑭头大队}6/24}同卜 f31t5f"/24厂#f:大队6/27同上}.9广江农科-站;6/28湘豆5号;0.8442f260厂汀.大队6/29同上1.2’810|61.6厂江大队7/1 l粤油551—1t6)1.f46.2厂江农科站IT/5粤选58 o.5{525I50.o注:①调查时的生育期除6月21日为玉米吐丝期外,其余均为成熟期。⑦采用平行式或多点取样。为害玉米叶鞘、果穗及叶片,大豆叶片、茎秆及豆荚,花生叶片和茎秆。发病轻的植株,光合作用降低,果穗、豆荚小,灌浆差,实粒数减少,千粒重减轻;发病重的植*彭绍裘副研究员主持本项工作藏指导修改文稿。谨致谢。株,叶鞘、叶片枯死,果穗、瓦荚腐烂,甚至整株死亡。=、主要症状1.玉米:植株基部叶鞘先发病,以后逐渐向上部叶鞘、叶片及果穗侵染扩展,高温高湿时向上蔓延速度更快。病斑初期呈水渍状,淡褐色或淡绿色,边缘出现模糊的小斑块,以后逐渐扩大或几个病斑聚合成圆形、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呈灰绿色或淡二j二黄色的大斑,与水稻纹枯病.的病状极为相似。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部长出大遗网状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体能聚集成多个侵染垫,侵入寄主,以后菌丝体变成褐色、深褐色菌核。果穗发病苞叶上产生与上相同的大病斑,苞叶内外形成大量白色菌丝体,但只有苞叶、11r鞘外而的菌丝体形成菌核,里面的菌丝体不形成菌核。菌核的形成具有与水稻纹辅病菌完全相同的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新菌核表生,不内生,圆形、肾形或多个聚合成不规则状,较扁,内拱外凸。菌核发育初期为乳白色,呈馒头形,以后渐变成浅黄色、浅褐色,最后变为深褐色。菌核表面光滑,有明显孔洞结构。成熟荫核易从病部脱:藩。2.大豆:植株发病初期,叶片上呈水渍状淡褐色不规则小病斑,以后几个病斑聚合成大的云纹状褐色枯死斑。茎秆上形成不规则的黄褐色斑,豆荚卜则形成灰褐色或黄褐色水渍状斑。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以后菌丝体集结成深褐色菌核。病叶与相邻健叶接触时,病原菌即向四周蔓延扩展。3.花生:糟株下部叶片先发病,以后逐渐向上蔓延,若病叶与相邻健叶贴合,则表5几个新组合的生育期及产量情况威优35 i6/30 l7/28I9/9I10/16 l820.5{T/4I7/24 l9/T110/12 l8订.5威优64威优98威优1T6/30T/46/307/26T/247/26T/2ST/41T/249/18 g/t29/t29/99/1010/2l10/1610/1B10/lT10/.9852.58T6.3TTT.5T89.5注:资料来自省农科阮益阳基点和益阳县委基点3片青叶。以上组合与中、迟熟早稻搭配,可以获得两季高产。据省农科院水稻所栽培研究室试种2.78亩威优35,晚稻一季亩产898.4斤,增产潜力较大。因此在洞庭湖区可以不压缩迟熟品种,与它搭配双季亩产过1600斤是完全可能的;监且迟播短秧龄,好扯好插,能加快双抢进度;制种时,父母本播种期接近,易控制花期相遇,提高制种产量,制种田还可插一季特早熟早稻,增加粮食产量,减轻制种田的负担。根据现在洞庭湖区早稻品种搭倪的情况,这几个组合的种植面积可占晚稻面积的40%左右。3.加快杂交晚粳组合的选育。杂交粳稻的抗寒性比籼稻强,据大通湖农场和益阳地区农科所1981年观察,在日平均温度19.2一17.8。C开花盼晚粳农进A×—1,其结实率为75.6—83.7%,而同时开花的威优6号的结实率只有33.2—66.8%。寒潮过后,籼型杂交稻叶片普遍枯黄,而杂交晚粳仍有几片青叶。又据省农科院益阳基点1982年试验,同在6月15日播种、7月26日移栽的农虎26A×墙C122和威优6号,抽穗开花期连续:3天日平均温度在21.3。C以下,前者结实率为76.9%,而后者只有58.7%。但目前用作试验的一些杂交粳稻组合产量都不高,一般亩产只有650一700斤,主要原因是育性不稳定,抽穗不整齐。如果加速选育,克服以上缺点,在洞庭湖区作晚稻栽培是最理想的。,9奇吣鲫野9999婚姻弛S目的9昏野sl金&6崎翁619昏9婚姻9Qg喻S目鳓粥f96l姻9目粥I姻鲫粥199粥I姻粥19GI鲫粥I野5I粥199(上接第46II自f)情指数急剧上升,6月21日调查,玉米发病率达67.4%,7月3日病情指数高达40.9,同时病部有大量新菌核。六、小结与防治建议1.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三熟制的推广,R.solani侵染各种作物势必日趋严重,应予高度重视。2.鉴于水稻、大豆、花生和玉米都是R.solani的寄主,不论连作或轮作,都能使田间病原茵核的积累数不断增加,导致下一季作物的发病程度增高。以此循环,势必造成R.solani对各种作物危害猖獗。因此,消除土中的病原菌核和抑制菌核的形成乃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3.据调查,玉米植株发病高度一般在1640一70厘米,第一、二果穗正处于其间。大。,豆、玉米套种,郁蔽高度45—70厘米,发病8高度与郁蔽高度吻合,更有利于病菌纵横扩展。因此,玉米、大豆套种值得研究或加强防治。在玉米抗病育种中,选育适当的植株高度使果穗着生高度超出发病高度。从抗病性和高产性的角度综合考虑,似以选育中秆‘型品种为宜.o4.玉米、大豆和花生纹枯病的防治,在目前无抗性品种的条件下,化学防治仍是主要手段。多菌灵、苯来特、托布津、克瘟散、稻瘟净和井岗霉素等杀菌剂均有一定疗 j效,但以井岗霉素效果较好,各地可在试验的基础上试用。(参考文献6篇略)≥鳖藩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qikandaodu/2021/0323/979.html



上一篇:几种农作物种子贮藏的安全含水量
下一篇:饲料用玉米和小麦麸皮中伏马毒素含量的测定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