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未完成的村庄(4)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他认识了村庄里有的各种桃梨果木,包括芭蕉。他认识我家院子外面那棵高高的红椿树,认识家旁箐里的那一篷大龙竹。他还认识了这大地上的许多生命,

他认识了村庄里有的各种桃梨果木,包括芭蕉。他认识我家院子外面那棵高高的红椿树,认识家旁箐里的那一篷大龙竹。他还认识了这大地上的许多生命,比如蚂蚁,蝴蝶,蜻蜓,蚂蚱,毛毛虫。在他的这些认识里,常常带着一个孩子纯真而明朗的好恶。

因为他妈妈是汉族,也因为这时候,村庄的许多人开始从小教孩子说汉话,这孩子,他从学开口便说了汉话。因为村庄环境的关系,他的汉话不像他妈妈的川话口音,而是说的老家地方的方言汉话。老家地方的方言汉话,在外面人听来是一种几乎土得掉渣的汉语方言,然而,它毕竟是进入了汉语的表达体系,能在汉语环境里和人进行交流,赶集进城,表达无碍。不像我小时候,因为没有学说汉话的环境,除了会读课文,在生活里却不会用汉话和人交流,和母亲去赶集,要买个东西却不知道怎么告诉卖东西的人自己的选择意见。直到小学毕业到县城上了初中,我才慢慢学会了说汉话。现在的孩子上学早,四五岁就进幼儿园,学校又集中在乡里,若是不会说汉话,就没法和老师同学交流,甚至还会被同学们见笑。这也是而今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从小教孩子说汉话的主要原因。

由他的话语体系而决定了,这孩子,他现在所认识的,是一座汉语体系里的村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瓜豆菜蔬,谷黍豆麦。然而,他所生活和成长的村庄也决定了,随着他的不断长大,学习语言能力的慢慢增强,今后,他将要不断地、从头一点一滴地认识他的汉语体系里的村庄在祖先们留下的彝语体系里的命名和称谓。在这个村庄里,他的祖辈父辈们都还说着纯正的母语,用这像自己的皮肤一样温热和熟悉的话语,每天讲述着我们在这村庄里的朴素的生活,讲述着各自平常的喜怒哀乐,讲述着这大地上生发、成长以及逐渐老去的事物。可以确定,这孩子,他将一如村庄里那些比他稍早几年开始进入汉语表达体系的孩子那样,到差不多上二三年级之后,先是慢慢听懂了家人以及村庄的大人们用彝语所讲述的各种事物、情绪;而后慢慢地,他学会了也用彝语来称谓许多事物,用这祖辈父辈们的母语,表达他对村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终于,他的彝语也说得像祖辈和父辈们一样好了——他真正地像一个在这村庄里长大的孩子了。

和当年的我不同,这孩子,他将走在另外一条和我相反的认识村庄、认识世界的路上。当年,我从我的母语世界出发,之后,从学校、课本以及其他渠道,认识我的村庄、我的世界在汉语体系里的表达方式。在很长一个阶段内,我和村庄的许多孩子一样,曾因为不能讲用汉语而深感自卑。从上学读书开始,尤其是在我后来慢慢学习写作之后,几乎我面对汉语而作的所有努力,都是在试图用更准确和清晰的汉语来传达我的母语世界,讲述我乡土的天空和大地,讲述这大地上的耕耘与收获,人们的欢喜与伤悲。而这孩子,他将要从他的汉语体系出发,在今后长长的日月里,一点一点重新认识他所出生以及长大的村庄在祖先们的母语体系里的原初面貌。

然而有一点,我和这孩子将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都在(将)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认识着这个村庄,这片大地,在长长的一生中,在内心里以自我独有的角度,不断地为这村庄以及大地重新命名,持续地塑造并巩固它在我们内心里的轮廓和模样,色彩和声音。今年的春天不若去年的春天,今年夏天的雨水多过去年夏天的雨水。我小时候村庄里的那些老人而今多已陆续去世,他已没有机会认识;而他上午带回家来的那个小伙伴,我已不认识他是谁家的孩子。我早年在大地里赶过的鸟雀不是他现在看到的鸟雀,他看到的今年桃树上开的桃花结出的不是我童年时吃过的桃子。我和他,我们一起,拥有着这个共同的却又不同的村庄,且站在自己独有的那个支点上,为这村庄,以及村庄所栖居的大地逐一命名。

村庄在上,时光在前,我们为这村庄和大地的命名,从未结束。

从上学以后,我曾经在许多表格上面的“家庭住址”一栏里,认真地填写上我的村庄的名字。在这样的表格上面,除了我的名字、住址,往往还需要填写上我母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我的名字,村庄的名字,在许多不同式样的表格上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小学毕业那年,暑假过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收到了来自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当时遥远的县一中寄到这个县境最南端的村庄里来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信,在那信封的上面,写着我的村庄的名字。开学的时候,我跟着我的老师从家里出发,经过两天颠跛的路途,才来到素未谋面的传说中的县城。后来,三年初中读完,我被省城的一所中专学校录取,那是在更加遥远的省城里,第一次有人在一只信封的上面,写下我的古老村庄的名字。那封录取通知信是邻村在乡上工作的一位大哥给我带来的,穿过村庄的路就从我家房后经过,他走了数十里的山路回来,在我家房后,高摇着那封上面写着村庄的名字以及我的名字的信封,大声喊我哥哥和我的名字。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qikandaodu/2021/0222/744.html



上一篇:种星星的人
下一篇:年长春市辖区内种植水稻和玉米放射性核素监测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